惱人的皮蛇

最近一個月來,陸續有幾位病人因為帶狀皰疹相關的原因住院。
很多人會好奇,「帶狀皰疹很常見啊,有嚴重到需要住院嗎?」
水痘病毒(VZV)
帶狀皰疹的元兇,其實是水痘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 VZV)。
在水痘康復之後,這些病毒並非消失了,而是躲在身體內的神經組織中。
一旦免疫力下降,病毒就活躍起來,沿著神經一路蔓延,造成皮膚小水泡和神經疼痛。
因為神經是長條走向,因此小水泡也呈現帶狀,也就是帶狀皰疹,俗稱「皮蛇」。
因此,免疫力和帶狀皰疹的發生率息息相關。
某些人因為免疫力較差,因此帶狀皰疹較常發生。
像是中老年人、化療患者、服用免疫抑制劑的病人、糖尿病、愛滋病人等等。
但是,多數一般成人,如果壓力大、睡不好,也可能讓病毒找到機會。
在長出皮膚小水泡之前,可能會出現神經痛。
神經痛像是灼熱感、螞蟻爬、針扎刺痛、電擊抽痛。
最困擾的是水泡超敏感,輕輕摸到或是衣服摩擦就痛,非常折磨。
其他併發症
如果以為帶狀皰疹只會在胸口或肚子,那就錯了。
全身四處都有神經,因此病毒也可以出現在全身。
在腦部會引起腦膜炎或是腦炎,造成發燒、癲癇或昏迷。
如果影響血管,可能造成中風。
如果在臉部,特別是額頭鼻尖範圍,會造成失明。
如果在耳朵附近,可能影響顏面神經或聽神經,造成臉部表情癱瘓、耳鳴、聽力下降。
如果長在肛門口或陰部附近,可能影響排泄功能。
這些併發症,正是帶狀皰疹需要住院的原因。
所以,不要輕忽帶狀皰疹,它可以很嚴重的。
帶狀皰疹後神經痛(PHN)
如果帶狀皰疹消退了,是不是就放心了呢,那可不見得喔。
病毒沿著神經蔓延的,也會傷到神經,神經受傷的疼痛感持續很久,稱為帶狀皰疹後神經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 PHN)。
五分之一的人在帶狀皰疹的三個月後還在痛,甚至15%在二年後依舊在痛。
年紀愈大,PHN的機會愈高。
PHN可以用口服藥物或貼布來治療,一些抗癲癇藥和抗憂鬱藥也能控制神經痛,但效果因人而異。
帶狀皰疹疫苗
與其等到皮蛇出現後才治療,不如事先預防。
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打疫苗。
高風險族群或中老年人考慮注射帶狀皰疹疫苗。
台灣引進的新型帶狀皰疹疫苗,更安全,保護效力持續更久。
美國疾管署建議50歲以上都應該接種新型疫苗。
同時,平時維持正常作息,好好睡覺、均衡營養,保持運動,是任何人都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