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偏頭痛,我不談飲食〉
在Google輸入關鍵字
「偏頭痛 食物禁忌」
你會查到以下資訊:
起司、巧克力、紅酒
咖啡、柑橘類水果
加工肉類、味精
海鮮(含組織胺)
發酵食物、醃漬物
如果你把這一大串清單
列入你的飲食禁忌
並且很徹底地執行
那麼會怎麼樣呢
你不能自在吃西餐
因為有培根、起司、紅酒、巧克力
你不能吃速食
因為有培根、起司、醃黃瓜
你不能吃日式料理
因為有海鮮、味噌
你不能自在地吃中餐
可能有味精、火腿、香腸、酸菜
你更不能吃韓式料理
泡菜很明顯是醃漬物
而且起司應該不會缺席
你也不能吃泰式料理
因為有魚露、海鮮、柑橘類水果
港式點心也不行
因為有叉燒、香腸、臘腸、各種海鮮
———
曾經有病人看了這些資訊
怕得什麼都不敢吃
我覺得太殘忍了
———
可是,相關的研究很多
難道都是錯的嗎?
這裡解釋一下
■ 首先,食物可能會誘發頭痛
△ 27–30%的病人反映食物會誘發頭痛
[PMID: 17403039, 8014037]
△ 只有2.4%的病人不受到任何飲食影響
[PMID: 22732972]
■ 但研究的結果很紛歧
在各類食物的研究中
數據相差很大
結論甚至完全相反
這一篇說有多少比例會誘發
另一篇說沒有找到關聯
■ 研究結果不一致的原因
△ 食材中的成分比例不同
例如,同樣是咖啡
不同品種的咖啡豆
咖啡因含量也不同
甚至,採用不同萃取方法
咖啡因含量都不同
△ 飲食習慣的區域差異
例如,亞洲較少吃起司
西方可能較少用味精
這可能影響樣本數量
產生了不同結果
△ 東西方的基因差異
可能影響飲食的代謝
△ 研究方法的差異
回溯性研究的方法
回憶偏誤(recall bias)會比較多
相比之下
採用對照組的研究
數據會更客觀
那為什麼不用對照組
來驗證食材是否可能誘發呢
■ 因為,飲食研究很困難
煮菜經驗豐富的人
或是常品嘗食物的人
往往對食材的味道和氣味很敏感
一道菜,有沒有加入某種成份
有時候嘗一口、甚至聞一下
立刻就知道答案了
如果要驗證紅酒會不會引起頭痛
就要設計一種東西
看起來像紅酒
聞起來像紅酒
喝起來也像紅酒
甚至喝完的微醺感也要像紅酒
但是它不能有紅酒的成份
接下來
把它跟真紅酒並列
給病人喝喝看
才能做出嚴謹的比較
這是很難做到的
有沒有這樣的研究?
有
在1997年
研究人員用長角豆(Carob)
「模擬」巧克力
把外觀和包裝都變得一樣
甚至用薄荷來掩蓋味道
結果發現
在誘發頭痛的風險上
「兩者沒有差異」
但其他的食物成份
很難做到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
味精如何讓它沒有味道呢?
恐怕很難吧
■ 食物的交互作用很難判斷
假設有一天
你吃完一頓超美味的義大利菜
結果用餐後發生頭痛
你回想一下
剛剛那一餐有帕馬森起司
還有帕爾馬火腿
飯後甜點是巧克力
中間都穿插著紅酒
那麼,請問你的頭痛
來自 起司 單獨的作用
還是 火腿 單獨的作用
還是 巧克力 單獨的作用
還是 紅酒 單獨的作用
還是 起司+巧克力 的合併作用
還是 起司+火腿 的合併作用
還是 起司+紅酒 的合併作用
還是 巧克力+紅酒 的合併作用
還是 起司+巧克力+紅酒 的合併作用
還是 火腿+巧克力+紅酒 的合併作用
還是 起司+火腿+紅酒 的合併作用
還是 這四個成份 加總起來的作用
看到這裡
已經眼花了吧
光是四種成份的排列組合
已經列不完了
更不用說其他成份
例如,後來又加點了一個奶酪
義大利麵的醬汁有醃漬番茄
甜點蛋糕上面還有檸檬皮
或者都不是
其實是太餓所引起的
或是那一天水喝太少才引發的
這可不是亂說
飢餓、脫水真的可以誘發頭痛
那麼,如果病人只靠回想
分得出來是飢餓誘發,
還是食物誘發的嗎?
如果還要深究
某個成份吃到多少量
加上另一個成份多少量
才會引起頭痛
恐怕沒完沒了
■ 享受食物優先,除非很常頭痛再避開
我的作法
會跟病人說
好好享受食物
不要有壓力
除非有一種食物
或某一種成份
吃了之後有八成會頭痛
那再來避開吧
———
我不談食物
並不是因為不愛吃
反而是因為太愛吃
原文發表於臉書